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什么意思?(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?)
以儒教为灵魂的国学,虽然包含着许多积极的、超然的思想成分,但它毕竟是农业社会的产物,作为一种文化精神,其历史形态属于“前现代”,因此必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各种缺陷,使国学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中重获生机和活力。我们必须从传统的形式转向现代的形式。中国研究的潜在多重价值要真正被现代人类利用,就必须通过创造性的转变,依靠现代社会的载体,融入现代生活的潮流。事实上,中国学现代化的方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界大多数人的共识。我国国学现代化的道路是今后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。本文以儒家思想的现代化为例,提出自己的观点。对于儒家现代化的道路,各学者,特别是当代新儒家学者,都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。我们认为,以下三项原则是必不可少的。第一,双重批评。任何思想体系的生命力,主要不在于它曾经拥有的真理的数量,更不用说它拥有神圣的光环了,而是在于它总是随着时间而进化,随着世界而进化,不断地在肯定中自我否定,在保留中自我更新,在继承中自我创造的能力。批判是思想文化的消灭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。批评有两种基本形式:外部批评和自我批评。从儒家的发展史来看,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对宋明学的批判,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,将儒家推向了启蒙运动的顶峰,应该被视为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根本性自我批判。儒家对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的批判,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颠覆性外部批判和起点。这是因为,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的外部批判,为当代新儒家提出了“回归”的基本命题,从对立中激发、强迫、刺激,给儒家带来了“死与死”的效果。正如当代新儒家思想的代表杜维明所言,“五四”时期中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精英对儒家传统的批判,对于儒家传统的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,没有这种严厉的批判,如果不暴露儒家的阴暗面,就很难体现其真正的价值。因此,杜维明提出儒家的“深刻反思”、“知识分子集体批判的自我意识”等概念,展示了国外当代儒家的现代视野和前沿视野,为儒家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动力。和其他古代文明一样,儒家发展的历史辩证法是这样的:我们越是了解儒家思想的缺点,就越能准确地把握和充分地发展它的积极价值。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越彻底,儒家思想就越能复活,保持永恒的生命力。第二,文化对话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世界上各种文化相互碰撞、相互融合,文化间对话成为一种大趋势。面对这样的格局,儒教必须与世界潮流隔绝,远离当前文明,成为“失语”的思想孤儿,而不是走出历史的尘埃,潜入广阔的世界,作为文明交流的使者,在与当今各种进步文明的对话融合中进行自我更新、自我超越、自我现代化。儒学,总是提倡和谐的差异,坚持思想流派的交汇,特别是宋明理学,以孔孟为宗,又混合了各种佛老,纵横历经千年,经过百家,不久儒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。西方文化需要儒家思想,但儒家文化需要西方文化。儒家思想在走向跨文化对话世界的旅程中,积极应对各种挑战,保留本质,留下浪费,取人的长度,弥补自己的短暂,用西方的理性性弥补自己道德理性的缺失,用西方的以个人为基础、感性为基础、权利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弥补自己集体为基础、理性为基础、责任为基础的人文主义的缺失。这样,儒家思想才能在世界文明的森林中自立,保持和发挥其活力和魅力,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动力。第三,现代诠释。王夫の诗云:“六经责任我放生生。儒家经典的现代诠释是儒家现代化的另一条道路。所谓现代阐释,就是用现代观念、现代方法、现代话语,对儒家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阐释,再重构其范畴、逻辑、意义,使文本的初衷完全自由,因此,现代儒家在古代儒家之母中诞生。或者,正如一位学者所说,“古典诠释的目的是传达古人的意义,并保留文本的原始意义,继承和不被打断。它也是基于不同的时代,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,发现新的想法,揭示意图,并促进其精神。这就是儒家阐释学的根本意义。虽然现代新儒教能否完成儒教的“归元开新”使命尚不清楚,但他们的创造性解读为儒教现代化拓宽了狭小的空间,呈现出一幅黯淡的前景。总之,儒家思想要现代化,整个民族学也要现代化。现代汉学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深厚基础。